紀錄片上映發行經費
集資計畫
和我們一起走進風裡,
用影像抵抗遺忘、延續對話
已有 0 人一起走入大風之島
距離讓記憶走入台灣各大戲院
還差 1000
主角
黃文章
主角
李添培
主角
藍彩雲
主角
周富子
主角
黃金英
主角
陳再添
點擊照片查看人物介紹
鏡頭裡的每一幀
都有人真實地生活於其間
如果出現悲傷
絕不是廉價的憐憫
如果展現出力量
那也 絕非空泛的勵志
這個故事不僅關乎人權、民主與歷史
更將重新認識 曾被隔離的身體、被試圖抹去的記憶
從他們的生命與抵抗中,反思身而為人活著的價值
點擊照片查看人物介紹
主角
黃文章
「人是好命囝,阮佇咧樂生院。」文章阿公總愛唱這句自己改編的《金包銀》。1935年出生高雄,16歲發病,他因早年營養不良,身體虛弱,病徵特別明顯,最後手腳萎縮,是院內肢體障礙最嚴重者之一。其性格強韌,在舊院區新生舍,用巧思設計出能自理的空間。2004年搬遷爭議時,他堅持留守,不願被視為弱者,成為抗爭現場的身影。

他愛唱歌聊天,用歌聲與故事觸動人心。後雖右手截去、記憶衰退,被迫搬新大樓,仍每天回到新生舍,在自建涼亭乘涼、打牌、顧狗。雖已非自救會主力,他依然向來訪者娓娓訴說,讓樂生的記憶持續流傳。
主角
李添培
1934年生於花蓮,15歲進入樂生院。添培是樂生自救會的重要支柱,2004至2011年反迫遷運動最激烈時期,擔任會長,與學者對談、與官員斡旋,被視為運動中的「智者」。

他曾走訪多國參與世界漢生大會,把台灣的聲音帶向國際,成功扭轉短視政策,守護院民的家園。

近年雖多次住院,回到組合屋後仍堅持站在抗爭現場。對他而言,這條路不只是抵抗,更是找到自我實現的意義。
主角
藍彩雲
1933年出生宜蘭,十多歲入住樂生,成年後搬進「貞德舍」,一住近五十年。藍姨細心又樂於照顧人,在院內擔任看護,長年照顧其他長者。

2008年樂生再度拆遷,她是最後一批搬離的院民。清晨,上百警力進入,她眼看青年被暴力拉扯,自己也被夾在警力與學生之間。近年雖病痛纏身,她仍為改善院民照護奔走,出院後積極投入運動,在逐漸凋零的抗爭中,以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支持著每個人。
主角
周富子
富子阿嬤最愛唱歌,無論聚會、教會或抗爭現場,總能聽見她的歌聲,為大家打氣。她的聲音,也是《大風之島》裡最動人的角色之一。

温柔細膩的她,在最燦爛的年紀入院,在這裡生活、成家、生養子女,也默默承受歧視與病痛。2004年拆遷,她起初沈默觀望,後來被學生與病友的努力感動而投入抗爭。如今行動不便,但歌聲仍是她最溫柔的抵抗,一句一句唱出樂生的記憶與尊嚴。
主角
黃金英
1955年出生的金英姨,如今近七十歲,是樂生最年輕的院民之一。一入院就住進兒童舍,受到教會良好照顧,雖然無明顯病徵,但自幼與家庭分離,與外界失去連結,無法重返社會,三餐留守年邁病患。

反迫遷運動時,她正值壯年,堅決拒絕搬進新大樓,選擇暫居組合屋。熱心的她,三餐照顧留守的榮民病患,也收養被遺棄的貓狗。

近年搬至舊院區洗衣舍,唯一的陪伴,就是那群與她相依的貓狗。
主角
陳再添
1937年生於高雄,十多歲入院。性格俠義剛烈,年輕時叛逆開賭場、做小生意,被關禁閉是常事,從未因病而低頭。

他敢怒敢言,是院民衝撞強權的領袖。在一次次以工程至上的協調會議裡,他毫不退縮,直言甚至痛罵官員,為院民爭取尊嚴。

再添有瀟灑的風骨,總戴著帽子與墨鏡,騎著代步車穿梭樂生;即使身體漸老,那股不服輸的勁頭,依然撐起保留運動的膽識與氣勢。
「我希望訴說的,
正是在樂生這個堅持 「家」
的孤島上,
所經歷的漫長旅程
與堅守的價值。」
導演 許雅婷
一場曾翻攪權力的社會運動,也會迎來低潮
當外界普遍認為樂生運動已經漸漸落幕,身為樂生參與者之一的雅婷,看見的卻是持續在承擔強權決策後果的 樂生阿公阿嬤。
因為無法視若無睹,她拿起攝影機,一拿就是 20 年,幾乎佔掉她人生的一半,改變了她的生命。
遺忘正在發生,但樂生從未結束。
她透過鏡頭所希望傳達的,
便是她在現場感受到的
真實與感動,
與更多人一同重見樂生。
20 年 的時間尺度
凝視和紀錄未曾落幕的守護與思念
創造出 他人無法複製的時間與敘事深度
20 年 的時間尺度,凝視和紀錄未曾落幕的守護與思念
創造出 他人無法複製的時間與敘事深度
榮獲 2025 台北電影節
最佳紀錄片 最佳剪輯 百萬首獎
《大風之島》紀錄樂生療養院院民與命運長期抗爭的歷程,以沉靜卻強韌的姿態,凝視歷史創傷的群體,以自身力量對抗時代的無情。不只是紀錄片,更是有關台灣土地的記憶。
—— 第 27 屆台北電影節評審團
與人同高 與風同頻
在這個資訊快速流通
卻善於遺忘的時代
透過影像傳遞來自時間、
也屬於記憶的重量
你將在這部紀錄片中看見......
橫跨 20 年的紀實影像
以親身走入為方法,紀錄十多位院民、數代樂生青年,紀實第一線的抗爭與生活影像。
彼此照顧的樂生日常
鏡頭記下樂生院的生活景象,看見高張力政治事件外,被攝者老化、彼此照顧,佈滿深情與思念的一面。
樂生院民的魅力與自主性
樂生院民並非外界印象中的被動受害者,在本片中將可以看見他們的幽默、堅持與智慧。
台灣在地的民主實踐與生命經驗
本片紀錄下不同生命處境的人在樂生運動中所展現的溫暖、困頓與韌性,是台灣在地慢而深的珍貴民主課。
橫跨 20 年的紀實影像
以親身走入為方法,紀錄十多位院民、數代樂生青年,紀實第一線的抗爭與生活影像。
彼此照顧的樂生日常
鏡頭記下樂生院的生活景象,看見高張力政治事件外,被攝者老化、彼此照顧,佈滿深情與思念的一面。
樂生院民的魅力與自主性
樂生院民並非外界印象中的被動受害者,在本片中將可以看見他們的幽默、堅持與智慧。
台灣在地的民主實踐與生命經驗
本片紀錄下不同生命處境的人在樂生運動中所展現的溫暖、困頓與韌性,是台灣在地慢而深的珍貴民主課。
然而,
有些歷史,不會理所當然地被記住。
尤其當主角是年老、疾病、
無權的身體......
社會運動淡出新聞與輿論之時,
集體記憶往往便隨之淡化
本片主角們均年事漸高,若無影像作為載體,
我們將無從認識到他們
堅持、光榮、尊嚴 的面向......
我們無法阻止時間繼續推進,但希望能加快腳步
讓他們的身影與思想被更多人看見!
曾經,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被這陣風觸動
如今,是再次看見樂生的重要時刻
距離將 20 年的生命故事
待到更多人眼前
只差最後一哩路!
《大風之島》的拍攝歷時二十年,我們經歷過無數次挖土機開進院區,也看著院民逐漸衰老、聲音變弱。
我們沒有雄厚的財力與資源
只有一次次跟著院民上山入城的雙腳
與攝影機
這份真實
需要借助大家的力量
才能跨過經費門檻
走進更多影院與公共場域!
第一階段
300
台灣發行上映
第二階段
450
海外發行上映
第三階段
600
一起相聚回樂生!
於樂生搭設
露天電影院現地放映
回饋品介紹
《大風之島》
電影書
導演親自撰寫,收錄 20 年的拍攝歷程,以最真誠的文字寫下鏡頭之外的掙扎、反思與思念。
《大風之島》
原創音樂 CD
台灣音樂藝術家王榆鈞製作,收錄為本片創作的原創配樂,以及大風之島的主題曲《大風子》。
系列短片
《崖上人家》數位檔案
導演許雅婷於 2023 年獲得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作品,聚焦於本片主角黃文章與黃金英在樂生與工程共存的生活故事。
紀錄片×議題
導演分享交流會
由導演實體分享紀錄片的幕後故事、 20 年來的議題感受,還有主角阿公阿嬤的幽默溫馨故事!
導演×影中人
線上分享交流會
預計由導演和《大風之島》影中被紀錄者一同與談,聊聊紀錄片裡不為人知的小細節,也聊聊影中紀錄下的深刻情誼。
《大風之島》
電影海報
以紀錄片中的珍貴畫面搭配紀錄片主題字精心設計,永遠珍藏這段記憶。
全心投入
只為島上風聲不斷
許雅婷
導演
秦岳志
剪接師
黃胤毓
製片
王榆鈞
配樂、詞曲創作及演唱人
黃郁芳
台灣執行製片
陳珈錞
後期檔管
跨界分享推薦
將風聲帶出孤島
王祖鵬
地下電影
影評人
在那些抵抗、眼淚、苦行身體經驗的背後,社會運動的本質是來自於人們對彼此的關心或守護,紀錄片亦然;《大風之島》這部流轉20年的社會運動紀錄片,在導演許雅婷的鏡頭下,緩緩地真正直抵了那個核心。
黃玠
歌手
在城市的一角,住著曾經被歷史傷害過的人們,隨著時間推移又再被傷害一次,站在高處看城市發展也許只是一些數據分析,走近看是一段段真實的人生。

影片跨度二十年,紀錄了樂生療養院的院友和參與過這場運動的人們,很多的惆悵,更多的感動。
宗翰
拍謝少年
大風之島帶我走回二十年前,初次踏入樂生療養院的那天,我看見阿公阿媽堅定守護自己家園與記憶的勇敢樣貌。那是我對於社會議題的啟蒙,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我,深刻被眼前的畫面所震撼,也體會到我所擁有的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這世上有許多承受不公不義、無法替自己發聲的弱勢族群,很需要你我付出更多的關注。二十年的時光如人生一瞬,背後的艱辛與哀愁難以想像,謝謝導演訴說了一個這麼溫柔的故事。
陳孟秀
律師
樂生,像是一陣陣大風,院民的苦痛、社會政治的冷暖現實;卻也是微風輕拂,每一個走進樂生的人,都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滋養著生命開花結果。我是陳孟秀律師,我推薦每一個愛這片土地的人,看大風之島。
不只是紀錄片
更是一場關於記憶與陪伴的接力
謝謝你選擇加入,讓這段歷史不被遺忘
讓島上的風聲,吹向更多人的心裡
更有機會吹向世界!
Support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