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n-close
item-01-1
item-01-2
item-02-1
item-02-2
item-03-1
item-04-1
item-04-2
item-05-1
item-05-2

思源飲水杯

btn-close
title-01

認識世界、認同自己

Nikar 是河邊教室的第一批學生。從怕生、不想上學到一天天進步,現在的 Nikar 已經是部落裡最會講母語的孩子。每次吃飯,Nikar 都自告奮勇帶領大家唱謝飯歌,更是所有兒 孫輩中唯一能夠唱完一整首歌的人,讓祖父母都非常欣慰。

現在,看見大人在家中說中文,Nikar 總會跑過去:「Aka sanoHolam, sanoPangcahen! (不要講中文,請說 Pangcah 語!)」

btn-close
title-02

將自己錯過的傳遞下去

Apoy 知道,以後的考試並不會考母語,但還是毅然決然地決定讓孩子加入 Pinanaman,因為她相信:自己的語言自己救。

「第一次聽到孩子用「hai」(阿美族語「是的」) 來回應我,心情就像是孩子第一次開口叫「媽媽」一樣。」 一學期的全母語教學,孩子已經能用整句母語對話,「當下根本不想停止對話,一直想辦法延長,到話題結束整整講了 4、5 分鐘。當下真的高興到想哭。」

btn-close
title-03

延續原住民文化的使命

從小接受體制教育,不熟悉母語的 Masako,某次搭乘火車與家人報平安時,語句中參雜著中文──「你看,一上火車就不敢說阿美語!」突然,長輩經歷的文化壓迫,深刻體現在語句間。

於是 Masako 不僅立志學習,更希望傳承母語;在成為 Pinanaman 老師後,也從擔心難以表達確切意思給孩子,到能掌握耆老們的「言外之義」。傳承,又向前進了一步。

btn-close
title-01

教室硬體

86 平方米木地板
6 套收納櫃
20 個小置物櫃

16 套桌椅
3 個鞋櫃
1 套流理台

1 個冰箱
1 個廚櫃

教學設備

3 個學習角、3 個電腦、1 組投影機設備

環境設施

6 條圍籬
3 個鞦韆

1 個沙坑
1 座小橋

1 個雞舍
1 片油芒田

全母語河邊教室

已有 0 人支持,已募集 0

point
fundraising-arrow

200 萬

教室整建

fundraising-arrow

370 萬

師資培訓

fundraising-arrow

400 萬

推廣教育

fundraising-plan
arrow
title-01
decoration-01
deco-circle
deco-circle

集資倒數 結束

00 00 : 00 : 00

 結束,一起蓋一間河邊教室!

已有 0 人支持

已募集 0

point
fundraising-arrow

200 萬

教室整建

fundraising-arrow

370 萬

師資培訓

fundraising-arrow

400 萬

推廣教育

main-pic-01
main-pic-02
main-pic-03
main-pic-04
prev-pic-01

點擊看照片

倉促整建的 Pinanaman

white-star-01
prev-pic-02

點擊看照片

孩子除草

white-star-01
prev-pic-03

點擊看照片

孩子搬木板

white-star-01
prev-pic-04

點擊看照片

志工除草

white-star-01
text-01-pc

在花蓮玉里、秀姑巒溪畔,成立於 2019 年的「Pinanaman」,是部落裡不分老小的族人們,親手拔草、整地、整建的「河邊教室」。

在這裡,唯一的規矩是全程母語
在這裡,「課程」不只在教室,也在河邊、在原野、在田裡;
在這裡,孩子們不是用教材學習語言,而是學習透過語言認識自己、認識文化、認識世界。

text-02-pc
title

「Nga’ay ho (你好)!」
一句簡單的母語問候,卻是部落長者們越來越難以聽見的話語。


根據《人口及住宅普查 (2010)》,除了強勢語言華語外,
包括閩、客、原住民等本土語言,都面臨著嚴重的「世代流失」;
其中,原住民族語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指標中,
被列入「脆弱」到「極度瀕危」的分級。


這塊土地,是原住民族的家;
但家裡的大人,很少使用家裡的話向外發聲,
所以家裡的孩子,漸漸不再會說家裡的話了......

pic-01
pic-02
pic-03
pic-04
pic-05
pic-06
pic-07
pic-08
pic-09
pic-mobile
title
title

馬躍‧比吼(Mayaw Biho),
爸爸是外省老兵,媽媽是阿美族人,30 歲以前,
他的名字叫「彭世生」。

對於長期在台北凱道進行原民抗爭的他而言,
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 Pangcah(阿美族人的自稱)。
馬躍在體制外陳抗、也嘗試於體制內發聲,但在推動原住民權益的路上,
他逐漸體認:要改變原住民的處境,
唯有知道「從哪裡來」,才能更清楚「往哪裡去」。

因此,他成立南島魯瑪(Luma,家園)社;第一步,
就從「教育」開始,從河邊的 Pinanaman(學習空間)開始。

馬躍‧比吼(Mayaw Biho),
爸爸是外省老兵,媽媽是阿美族人,
30 歲以前,他的名字叫「彭世生」。

對於長期在台北凱道進行原民抗爭的他而言,
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 Pangcah
(阿美族人的自稱)。
馬躍在體制外陳抗、也嘗試於體制內發聲,
但在推動原住民權益的路上,
他逐漸體認:要改變原住民的處境,
唯有知道「從哪裡來」,
才能更清楚「往哪裡去」。

因此,他成立南島魯瑪(Luma,家園)社;
第一步,就從「教育」開始,從河邊的
Pinanaman(學習空間)開始。

照片由光華雜誌提供

title-01-pc

對部落而言,體制內的學校,母語教育不被重視、大多是漢人本位的思維,缺乏「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體的教育」。

阿美族人的生活離不開河邊,例如「Pakelang」(音近:巴歌浪)的儀式,不管家裡有喪事還是喜事,辦完隔天都要到河邊抓魚、吃飯,透過河水洗滌,讓一切重新開始。「Pakelang」很難用中文翻譯解釋,因為中文裡並沒有這樣的文化,唯有用阿美族語學習,才能理解其中深刻內涵。

white-star-01

閱讀故事看更多

Nikar 是河邊教室的第一批學生。從怕生、不想上學到一天天進步,現在的 Nikar 已經是部落裡最會講母語的孩子。每次吃飯,Nikar 都自告奮勇帶領大家唱謝飯歌,更是所有兒 孫輩中唯一能夠唱完一整首歌的人,讓祖父母都非常欣慰。

現在,看見大人在家中說中文,Nikar 總會跑過去:「Aka sanoHolam, sanoPangcahen! (不要講中文,請說 Pangcah 語!)」

title-01
img-01-hover
img-01
img-word-01-pc

認識世界、認同自己

white-star-01

閱讀故事看更多

Apoy 知道,以後的考試並不會考母語,但還是毅然決然地決定讓孩子加入 Pinanaman,因為她相信:自己的語言自己救。

「第一次聽到孩子用「hai」(阿美族語「是的」) 來回應我,心情就像是孩子第一次開口叫「媽媽」一樣。」 一學期的全母語教學,孩子已經能用整句母語對話,「當下根本不想停止對話,一直想辦法延長,到話題結束整整講了 4、5 分鐘。當下真的高興到想哭。」

title-02
img-02-hover
img-02
img-word-02-pc

將自己錯過的傳遞下去

white-star-01

閱讀故事看更多

從小接受體制教育,不熟悉母語的 Masako,某次搭乘火車與家人報平安時,語句中參雜著中文──「你看,一上火車就不敢說阿美語!」突然,長輩經歷的文化壓迫,深刻體現在語句間。

於是 Masako 不僅立志學習,更希望傳承母語;在成為 Pinanaman 老師後,也從擔心難以表達確切意思給孩子,到能掌握耆老們的「言外之義」。傳承,又向前進了一步。

title-03
img-03-hover
img-03
img-word-03-pc

延續原住民文化的使命

decorate-01
decorate-01
arrow
picture-01

由 4 10 2

Pinanaman 4

title
arrow
picture-01
然而,兩年前由魯瑪社自力發起、倉促整建的 Pinanaman,即將無法繼續乘載母語發展的重擔,繼續前行⋯

然而,兩年前由魯瑪社自力發起、倉促整建的 Pinanaman,

即將無法繼續乘載母語發展的重擔,繼續前行⋯

icon-01

空間設備

現有的教室僅是短期堪用的空間,要讓更多孩子可以繼續在這裡學習、甚至銜接小學及更多不同的課程,需要更大的空間,以及更多的設備與耗材。
icon-02

向外推展

除了硬體設備,教室每學期的運作,都必須仰賴充足的支援人力;而母語的學習傳承,也仰賴獨立、穩定的師資培訓。
icon-03

教育人事

今年 8 月之後,我們預計在屏東霧台海拔 800 公尺處,成立全魯凱語的「山上教室」,希望更多族群的孩子都可以在全母語中長大。

為了維持運作獨立性,魯瑪社始終努力自行籌措經費;

然而即將迎來的成長與發展,

對我們來說,無疑是「甜蜜、卻也確實的負擔」。


體制外教育希望能夠成為一條長遠、穩定的路;

我們已經有了堅定的方向與前行的覺悟,

而您的支持,能夠讓我們向前邁出踏實的一步!

為了維持運作獨立性,

魯瑪社始終努力自行籌措經費;

然而即將迎來的成長與發展,

對我們來說,無疑是

「甜蜜、卻也確實的負擔」。


體制外教育

希望能夠成為一條長遠、穩定的路;

我們已經有了堅定的方向與前行的覺悟,

而您的支持,能夠讓我們向前邁出踏實的一步!

資金運用

chart
pic-01-actived
pic-01-unactived
num-1

讓 15 個孩子在全族語的教育長大
重新建立與阿公阿嬤說母語的連結

詳細說明

教室硬體

86 平方米木地板
6 套收納櫃
20 個小置物櫃

16 套桌椅
3 個鞋櫃
1 套流理台

1 個冰箱
1 個廚櫃

教學設備

3 個學習角、3 個電腦、1 組投影機設備

環境設施

6 條圍籬
3 個鞦韆

1 個沙坑
1 座小橋

1 個雞舍
1 片油芒田

pic-02-actived
pic-02-unactived
num-2

培育 4 名全母語的師資
匯集人才來到部落、青年回到部落

由魯瑪社培訓三個月後,正式成為老師
舉辦每月一次增能討論會、每季一次教學論壇

pic-03-actived
pic-03-unactived
num-3

培訓 36 名原住民文化與母語推廣志工

舉辦定期培訓課程,建立工作目標與
服務內容

志工參與每月分享會、企業推廣講座,並實際投入部落文化教育活動

img-text-01
personal-01

藝術家 優席夫

當我看到家裡的小外甥女 Nikar,能用流利的母語完成自我介紹的影片時,當下我在英國感動得熱淚盈眶⋯這個即將要消失的語言,竟然在這小女孩身上復活了,那個感覺是令人激動的!

希望有您一起加入,阿美族語復育的希望工程計劃。

personal-02

單口喜劇演員 喬瑟夫

小時候在台北長大,在漢人社會中,用漢人的方式讓自己有競爭力。當有人說我不像原住民時,我還會引以為傲,「你用一樣的眼光對待我了」我心想。

長大後發現,回家時,我稀薄的母語只夠支撐和奶奶兩分鐘的對談。 語言承載文化、生命、美感、智慧,幾百年前的人,和我們使用一樣的語言,那就是我們的家。 支持南島魯瑪社,用自己的母語搭一個家。

personal-03

創作歌手 安溥

我是一個喜歡語言、也喜歡符號學的人,我非常支持這個募資計畫,語言是我們傳遞情感、我們留下歷史與記憶非常重要的媒介,我會鼓勵我的孩子去學習、瞭解其他語言!能讓我們透過語言與不同成長背景的人進行交流,透過可貴的母語,挖掘這份可貴的寶藏!

personal-04

創作歌手 張震嶽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親,年輕時正經歷台灣發展的巔峰,他們離鄉到城市打拼,我們則是在外地出生成長,關於文化甚至母語,在漢文化的包圍下,逐漸消失。

所以,南島魯瑪社,有可能是我們下一代恢復文化的重要基地,加油。

navigate-btn-prev
navigate-btn-prev
title

可以選擇哪些付款方式呢?

共可以選擇:信用卡刷卡、ATM 轉帳、超商繳費、直接匯款四種付款方式。

我想以直接匯款方式支持,請問我可以怎麼做呢?

請問回饋品可以寄到國外嗎?運費如何計算呢?

若有海外寄送需求,請寄信至客服信箱:contact@luma.land,我們會與您討論運送相關事宜。(部分回饋項目無法寄送)

贊助訂單成立後,還可以更改付款方式、訂單內容或取消訂單嗎?

訂單產生後,在計畫結束前您可以修改「寄送地址」和「客製化選項」。但若需修改品項或退款,還需請將您的姓名、訂單號碼、原因以電子郵件寄至客服信箱:contact@luma.land,將有專人為您處理。

什麼時候可以收到集資回饋品呢?

回饋品預計在集資結束後,於 9 月底開始陸續寄出

我是媒體記者,若想報導此集資計畫,應該與誰聯繫?

請來信至:contact@luma.land,標題註明【 母語學習空間 |(媒體單位名稱) 計畫報導 / 採訪邀約 】 ,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我是企業、學校單位,有包場或深度合作需求,應該與誰聯繫?

請來信至計畫客服信箱:contact@luma.land,標題註明【 母語學習空間|(單位名稱) 合作 】,後續將有專人與您聯繫

本次計畫的發起單位為何?

「母語學習空間」集資計畫由南島魯瑪社發起,並協助回饋品出貨及客服事宜;計畫委託「貝殼放大股份有限公司」負責行銷策劃。客服信箱:contact@luma.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