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集資計畫
腳下這片土地,支撐起我們的每一天
卻因長年的化肥與農藥,漸漸沒了呼吸...
讓土的無聲求救,被看見、被疼惜!
讓《種土》上映院線,走進大眾視野
100
後製經費
300
上映發行
650
宣傳推廣
《種土》紀錄兩位傻瓜農人
──阿仁與安和哥,
默默為台灣、為我們,揮汗種土的故事...
觀看
完整影片
土壤
影響了我們每一天的生活
卻因為在腳下,
所以我們很常忘記它
水、空氣、陽光、土壤,孕育了所有生命。當土壤不再生機蓬勃、甚至遭受汙染,影響的不只是我們每一天吃進的食物,以及整體農業的困境──原本提供養分、有機質的土壤,只能高度仰賴化肥與農藥,陷入惡性循環。
當這片土地變成「死土」,一整個生態系統,
與我們共生的所有生物,都將受到嚴峻挑戰。
但阿仁和安和哥,
心疼於這片土地的困境
都不想等到,那一天真的來臨…
「小時候土裡有蚯蚓,
現在都不見了!
我想讓 60 萬甲的土,
有機質提升至 5%、重現生機。」
於是,阿仁放下台大光環、科技業優渥生活,舉家搬遷至高雄,租下一片地、拾起各處回收的果皮葉菜,想把城市垃圾變成「有機肥料」,來提供給農夫使用、改善土壤問題。

然而,分解後的果皮葉菜堆,竟夾雜大量繩子、水果標籤等塑膠垃圾;他只能用手一把一把地,把彷彿永遠清不乾淨的垃圾,耐心挑起。
「即使做到最後,
財產沒了,也要做對的事!
但怎麼可能,
天公伯怎麼可能不疼憨人?」
早在 30 年前,安和哥就看見土地的困境──大量用化肥、農藥提高收穫量,卻讓土壤長期承受傷害。因此,他以蔗渣養地、施用有機肥,但農作都被蟲吃光,前 5 年沒能收成...

直到第 6 年才終於看見成效,不僅收穫有機蜜棗,土壤也漸漸鬆軟、有赤毛蟲與蚯蚓出現。土,開始活了起來!
[然而,他們的種土夢,卻被迫戛然而止]
6 年前,橋頭科學園區出現,讓好不容易恢復生機的良田,只能化做水泥地、一切歸零...
2018 年傳出科學園區的訊息,2022 年正式祈福動土;於是,得來不易的有機土壤,都將被水泥覆蓋。阿仁更面臨種土 6 年無法獲利,以及辛苦用有機肥種的 28 萬顆鳳梨,因苦無通路、最終只能因腐壞而丟棄的困境。

從熱血逐夢到現實打擊,《種土》不只紀錄下完整過程,更希望成為喚起社會關注的媒介;只要有更多台灣人看見,就會有機會翻轉此刻令人無力的現況,台灣的土壤就能夠再度呼吸。
理想雖被無情中止,但希望才正要開始:
《種土》不只是一部紀錄片
它將轉換為一份關注
一種理念,一個行動力!
導演
顏蘭權
20 年前,《無米樂》用一部紀錄片,讓全台灣看見台南後壁鄉的故事,崑濱伯更成為總統府的國策顧問;農民的樂天知命與哀愁,開始被更多台灣人看見。
如今,這片我們深愛的土地已奄奄一息;而更嚴峻的挑戰是,幾乎沒有人發現,台灣的「土」已經出問題了...
當阿仁放棄竹科、雙手捧土聞香的那刻,以及安和哥不願破壞生態來換取獲利的堅持,都將喚起我們每個人都想做夢、都想為土地做一點事的... 那一點點渴望。這將是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動能!
《種土》紀錄片
音樂陳明章、楊亞歷、翁士凡、李宜蒼
主題曲滅火器楊大正
顧問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
《種土》歷時 8 年,
1,800 小時的影像紀錄
現在,只差最後一哩路
就能被更多人看見!
紀錄片的長期蹲點,最難熬的,不只是沒有穩定收入但需持續投入的現實挑戰,更是眼睜睜看著被攝主角承受巨大困境的無能為力。但我們相信,當故事被記錄下來就有機會被看見,並成為啟動改變的契機...

《種土》已撐過最艱辛的拍攝,接下來,期盼借助你的力量,一起推動紀錄片的前行;讓更多人看見,這片土地,需要我們的守護!
期盼未來,我們留給下一代的;
是生機蓬勃、充滿生命力的土地!
阿仁、安和哥,在理想與現實的拉鋸間,種下了汗水、淚水,更為台灣農業、每一位台灣人與後代子孫,種下了「生態永續」的希望...

《種土》紀錄片,因為有你的參與,台灣的未來,才擁有改變的契機;衷心感謝,每一位支持的朋友!
無米樂影像工作室
統編:26770313
Support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