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與談之間
▼《有影台灣》紀錄片播映實體紀念票劵 x1
▼導演簽名海報 x1
▼電子感謝函。
▼加入一影像臉書粉絲社團,所有動態馬上知曉。
-----------------
下單提醒:
✓ 台灣本島外島皆免運
✓ 如需統編及抬頭請留於備註欄
2022年初,我們與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合作,在別具意義的場地,舉辦了兩場特映會,獲得了很多的迴響。
文化部完整報導
中央社完整報導
透過媒體露出與相關報導,有更多的聲音希望能看到這部紀錄片,於是在今年的年中開始,我們到了北中南的的大專院校、花蓮鐵道電影院與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播映,並舉辦映後分享與學生、民眾面對面。
以鏡頭追尋自我,
將現實生活所面臨的問題轉化爲創作能量,
向著自我吶喊,
以熟悉的土地帶入自身創作,
透過他們的詮釋,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台灣。
然而,我們在了解他們的過程中,看到了一些問題...
大部分的人,對於這塊土地上的攝影創作者感到陌生,
甚至不知道這一群執著信念的人,到底在堅持些什麼?
在不求相對回饋的情況之下,是什麼讓這些人繼續前進?
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些人正在堅持的事。
台灣的攝影創作者,多數處在一個個體燃燒的狀態,
很多時候只能藉由非攝影相關工作,
或是不穩定的攝影接案來維持創作與生活,
並設法在時間與日常的空檔中完成創作。
關於創作的熱情成為唯一的驅動,
現況生活容易耗盡熱情,一旦耗盡,創作就停止,價值也就不在。
台灣的攝影創作者處境艱難,
常常花了大量的心血與金錢辦了展覽,卻面臨無人收藏的窘境,
而對攝影創作者而言,展覽往往又是定義自身創作價值的時刻,
不得不辦展覽,
在缺乏攝影正規教育的台灣,
攝影普遍不視為是一種藝術,
也因此就缺乏了收藏的觀念。
時間與資金的相互拉扯,
無法成正比的存在之下,
對於拍攝紀錄片的團隊而言,
一直就像一顆大石擋在我們前面,
我們需要更多援手,幫我們一起推開這顆大石。
這過程艱難且棘手,但是...
馬立群 導演/一影像1imageart創辦人/ 影像創作者 / 策展人
創辦一影像1imageart 平台,
透過訪談呈現台灣本土攝影的創作生命力,
讓大家看見被隱默的價值。
「台南攝影上桌Photo Go」、
「高雄攝影節KAOHSIUNG PHOTO 」
等展覽擔任策展人,活絡攝影交流與培養新秀創作者。
2017年開始拍攝台灣的影像創作者,
紀錄創作者們用生命創作的歷程與對土地的情感。
讓更多人知道原來台灣有一群靠著信念而活的攝影藝術家。
‧楊順發:
1964年出生於台南善化。目前是任職於中鋼的藍領工人。1985年進入中鋼後開始學習攝影,期間陸續發表創作迄今。
早期的《再造王國》《野獸橫行》系列,表達他所觀察體驗到的「台灣現世相」,而以紅毛港為主題的一系列創作《家園遊移狀態》《紅毛港紀念碑》等則呈現出楊順發對於土地與人的關懷。
近年來的《台灣水沒》、《台灣土狗—Taiwan To Go》系列海邊風景,他結合《台灣水墨》畫的概念,選擇輕柔的手法來表現地層下陷所造成的災難式場景。
將大自然對人造環境的反撲用一幅幅近似冊頁的形式呈現,進而深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2018年高雄獎得主、2011年浙江麗水國際攝影節【最佳攝影師獎】等國內外獎項,
作品並獲得法國歐洲攝影之家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公私立單位典藏。
‧洪政任:
1960年出生,復華高中機工科畢業,目前任職於中油煉製廠。1990年加入望角攝影藝術研究會,在工作之餘,
與攝影同好相互切磋精進攝影。攝影作品表現對本土環境的關懷。除了紀實攝影作品,如高美館典藏的紅毛港系列紀錄之外,
也嘗試結合數位影像為媒材,表現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現況的反思。2016年,洪政任、楊順發、陳伯義與姚瑞中,四人獲邀至巴黎歐洲攝影之家展覽《傾圮的明日》。
‧許震唐:
1967年生,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人,2013年與鐘聖雄合作舉辦了「南風」攝影展,將拍攝多年台西村民的生活與南風吹起時,
雲林麥寮的六輕所產生的氣體對於故鄉所造成的影響,以紀實攝影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讓大家感受到人的生與死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那麼的緊密。
2017年,他毅然地離開了在台北的工作,回到了大城鄉,專心地將鏡頭全面地擴展到濁水溪兩岸居民的生活,另外也拍攝紀錄片,長期的關注自己的家鄉。
獲獎紀錄:2011 EPSON台灣尊榮賞入選《找.稻田的記憶》、2009 EPSON 台灣尊榮賞 優選《On The Way》。
‧邱國峻:
1968年出生於臺北,1994年赴紐約州立大學(SUNNY at New Paltz)攻讀純藝術攝影。現為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教授,目前工作與居住於臺南。
2015「Young Art Taipei」新潮賞、2014高雄獎攝影類得主。自2010年起,其攝影作品開始嘗試跨領域創作;獲高雄獎之作品「神遊之境」,
即是透過他於台灣廟會迎神活動所捕捉到的畫面,再與台灣老一代的刺繡師傅合作,巧妙加入廟會傳統的刺繡元素。
‧陳伯義:
1972年出生於嘉義,2018取得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博士學位,目前工作與生活於臺南。
重要獲獎包括〈紅毛港遷村實錄-家〉獲「臺新藝術獎」入圍(2015)、〈莫拉克〉獲「臺新藝術獎」提名(2013)、〈窗景〉獲中國「大理國際攝影節」亞洲攝影先鋒最佳攝影(2012)、
〈萬神殿〉獲桃園「桃源創作獎」首獎(2008)及〈石人〉獲臺南「華燈攝影新人獎」(1996)等紀錄。從事攝影教學及策展等工作,專長為攝影及海洋工程,
作品曾被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及私人單位典藏。
‧吳政璋:
1965年生於台灣屏東,1992及2000年分別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印刷系及美國賽凡納藝術設計學院攝影研究所,
現職為台中市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助理教授。作品曾獲頒2014高雄獎觀察員獎及新媒體藝術類優選、2012第12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創作獎、
2011中國麗水攝影節大獎、美國紐約The Power of Self藝術獎評審大獎及2009台北美術獎優選等。曾獲邀展出於2018倫敦設計雙年展、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韓國光州美術館,
2012新加坡國際攝影節等國內外展出等。作品並被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灣藝術銀行等公私立單位典藏。
‧李立中:
生於1980年,台南人。2003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印刷傳播系,2006年作品「彼女の遊楽園」獲東京日本EPSON影像創作大賞佐內正史評審特別賞,
2011年於台南海馬迴光畫館藝廊舉辦「海/LaMer」首次攝影個展, 2012年入選高雄獎, 2015年獲頒台南新藝獎、桃源創作獎等藝術獎項,
2019年作品與展覽「竹篙山戰役與紅腳笭」則陸續榮獲台新獎提名與高雄獎計劃型暨跨領域藝術類優選。曾在台北從事雜誌美術編輯工作,現定居台南。
‧彭一航:
1992年出生於新竹,畢業於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所。專職藝術創作者,曾從事商業攝影工作,創作涵蓋紀實及概念攝影。
記錄城市裡人為的自然造景,進而做出哲學式的思考。獲獎記錄:2017年宜蘭獎攝影與新媒體藝術類 入選、2017全國美展攝影類入選、2016年應用材料文藝季少年台灣攝影應材首獎。
作品有《禁止攝影》、《午夜漫遊》、《人類園》、《幽靈公園》、《野餐》、《雜訊》。作品曾入圍倫敦蔚藝術年輕藝術家獎,2020年清邁攝影雙年展。
更多名人推薦
吳孟真 藝術家/策展人
這是一部藝術家都有同感的作品。導演在做的事情很辛苦是吃力不討好的,
砸下人力與金錢,為了台灣的攝影做了很好的見證。
希望不論是攝影圈內或圈外的人都給予支持他。
看到八位攝影家的整個心路歷程,有些熟識的攝影家看到會會心一笑,
不熟創作背景的藝術家也可以從紀錄片中得知,看完後覺得是一個很大的收穫。
蘇承璞 藝術家/策展人
這部片把攝影創作者背後的心路歷程紀錄的很清楚。
以往我們在看作品,大多是先看到作品,然後了解其理念,
但其實對藝術家創作的艱辛還有心情上的轉折並不是很清楚,
也因馬立群導演是身兼創作者身份,以他的角度做為出發拍攝,
可以看見他對創作者的一種關懷,在紀錄片中也將情感表露無遺。
張美陵 學者/策展人
這部片令人感動,不只影片本身,
還包括特映會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舉辦,
對發展多年的台灣攝影史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世代記錄,
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傅爾得 藝評家/策展人
馬立群導演的作品非常令我動容,他用紀錄片視角來講台灣。
這部片中的幾位攝影家來自台南,以攝影作為創作的藝術家,
是如何創作作品與背後的故事,這些是我們透過文字無法看見的,
這部紀錄片是珍貴的影像資料。
邱國峻 藝術家/崑山科技大學教授
馬立群導演本身是攝影師,在影像敘事上非常拿手,
我覺得他把自己的創作放在影像裡面,無論是攝影作品的風格或理念,
或他的精神都投入其中,希望大家可以好好欣賞,是很棒的紀錄片。
鄧博仁 藝術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馬立群導演用鏡頭語言,挖掘攝影家們如何在生活中尋找靈感,在創作中找到生命的平衡,
並還原他們背後創作動機與秘辛,也看到創作者如何把攝影當作一生追尋的目標,
這是一部為台灣攝影留下寶貴的攝影史料的重要文獻,觀者必能從中體會許多人生道理。
一影像官網:https://www.1imageart.com/
一影像信箱:1imageart01@gmail.com
▼《有影台灣》紀錄片播映實體紀念票劵 x1
▼導演簽名海報 x1
▼電子感謝函。
▼加入一影像臉書粉絲社團,所有動態馬上知曉。
-----------------
下單提醒:
✓ 台灣本島外島皆免運
✓ 如需統編及抬頭請留於備註欄
▼《有影台灣》紀錄片播映實體紀念票劵 x2
▼導演簽名海報 x1
▼紀念帆布袋 x1
▼電子感謝函。
▼名字列入片尾感謝名單。
▼加入一影像臉書粉絲社團,所有動態馬上知曉。
----------------
下單提醒:
✓ 台灣本島外島皆免運
✓ 如需統編及抬頭請留於備註欄
▼《有影台灣》紀錄片播映實體紀念票劵 x2
▼導演簽名海報 x1
▼電子感謝函。
▼名字列入片尾感謝名單。
▼紀念帆布袋 x2
▼T-shirt x2
▼特別限定口罩 x2
▼加入一影像臉書粉絲社團,所有動態馬上知曉。
----------------
下單提醒:
✓ 台灣本島外島皆免運
✓ 如需統編及抬頭請留於備註欄
▼《有影台灣》紀錄片播映實體紀念票劵 x4
▼導演簽名海報 x2
▼電子感謝函。
▼名字列入片尾感謝名單。
▼包皮燙金活頁筆記本 x2
▼《街》攝影集 x1
▼T-shirt x2
▼特別限定口罩 x4
▼加入一影像臉書粉絲社團,所有動態馬上知曉。
----------------
下單提醒:
✓ 台灣本島外島皆免運
✓ 如需統編及抬頭請留於備註欄
▼典藏導演《山水形》系列作品三幅一組(藝術微噴可選黑白框)
▼《有影台灣》紀錄片播映實體紀念票劵 x2
▼導演簽名海報 x2
▼電子感謝函。
▼名字列入片尾感謝名單。
▼特別限定口罩 x2
▼加入一影像臉書粉絲社團,所有動態馬上知曉。
本方案限量十組,附作品保證書
----------------
關於馬立群
「一影像」創辦人、世新大學兼任教師,早期從事新聞媒體工作,
關注於政治、社會、城市變遷等相關議題,目前以攝影、錄像為創作的形式,
其《山水形》系列作品於2014年全國美術展獲獎與2016年11th TAGBOAT AWARD,
並獲得台灣美術館藝術銀行藏購並曾於臺灣、日本、法國、澳門、中國、義大利等地展出。
曾擔任2016年臺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發起人與策展人、
2018年高雄攝影節發起人與策展人與2020年臺北國際攝影節策展人、
策劃台南國際攝影節的「攝影上桌」活動,近年聚焦於臺灣攝影創作者與紀錄片導演紀錄片拍攝。
下單提醒:
✓ 台灣本島外島皆免運
✓ 如需統編及抬頭請留於備註欄
本方案可自行調整金額
● 理念支持
▼電子感謝函。
▼加入一影像臉書粉絲社團,所有動態馬上知曉。